六安瓜片系列(一)六(LU)安名字的由来以及六安产茶历史

因为家乡是六安瓜片核心产地六安市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所以从小就习惯了喝家里产的茶叶,在我小的时候,还是一家人围坐在一个圆形的竹匾旁“扳片”的场景,那时候一边扳片一边叫家里老人唱歌给我听。虽然我本人并不是专业销售茶叶的,但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和身边的朋友分享家里的茶叶,也因为茶叶认识了一些朋友。所以今年在家乡茶叶采摘之前准备把我所了解的六安瓜片的情况全部分享给朋友们,有喜欢六安瓜片茶的朋友可以作为参考,我毕竟不是专业从事茶行业的,也欢迎各位大神、大咖多指点。

一、六(LU)安名字的由来: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北麓,地理意义上的“皖西”特指六安。地处江淮之间,东邻省城合肥市和巢湖市;南接安庆市和湖北省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河南省商城、固始毗连;北接淮南市并与阜阳市隔河相望。六安位于大别山北坡面向淮北平原的斜面上,西南高,东北低,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大体分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四个类型。这些山地、丘陵适合茶树生长。现在的六安是下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实验区。

六安别称皋城,为什么叫皋城。因舜封皋陶于六(Lù),故后世称六安为皋城。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现如今的皋陶墓就在六安市金安区的三十铺地区,如今到六安的小伙伴们应该会看到很多皋城中学,皋城路之类的。包括六安电视台以前放六安新闻,叫皋城纵横。以后到六安,看到皋城就知道为什么叫皋城。

六安名字的由来,六安之名始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历史悠久。

楚汉相争,项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黥)布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汉。西汉行郡国制,初属衡山国和淮南国。淮南国仍都六。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刘邦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徙都寿春。今六安地区辖地,先属九江国,后属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刘安、刘勃、刘赐等三人为淮南、衡山、庐江王。

汉初刘邦为了维护刘姓天下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将其王子分封各地成为诸侯王,但随着诸侯国势力增大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也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削藩”,后在汉武帝二年,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发动谋反,后被武帝镇压。伴随着诸侯王的权力弱化,分封制也被逐步取消。那怎么会在汉武帝时又有一个“六安国”呢?

“刘庆是其父刘寄最得宠的儿子,而刘寄和汉武帝既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姨表兄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在众多的兄弟中两人的感情是最好的。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叛的事被刘寄知晓并暗中制作兵车箭镞,准备响应。谋叛暴露后,刘寄十分害怕,发病而死,连继承人都未指定。” “《汉书》中载,武帝穷追刘安的党羽,株连被杀的有几万人,而刘寄不但没有被追究,他的儿子还被封爵,更加说明了刘寄身份的特殊。刘寄死后,其最受宠的儿子刘庆被封为六安王。”

为什么叫“六安王”呢?原来,刘安谋叛平息后,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封刘庆为六安王。“这也是今天六安地名的由来。”刘庆被封王以后,心里自知武帝施恩,自然小心翼翼,凡事中规中矩,而武帝也对其表现相当满意。

公元前83年,刘庆死后,按照汉朝制度被谥为共王,共即恭,“正德美容,敬顺事上曰恭。”即刘庆能端正自己的德行,甚至容颜举止都很注意,能够尊敬顺从地侍候皇帝。刘庆对皇帝的忠诚度得到了“盖棺定论”。这也是为什么他可以享有“黄肠题凑”高规格的葬制的原因。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六安双墩汉墓一号就是确认为六安王刘庆的墓。

隋朝,开皇初年(581年)改岳安县为霍山县,十九年置霍邱县,分属淮南郡、庐江郡,淮南郡析(XI)寿春、安丰、霍邱县,郡治寿春;庐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开化五县,郡治合肥(今合肥市)。

唐朝,分属庐州和寿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庐江县地置舒城县。二十七年新置盛唐县,治在驺虞城(今六安市)。舒城县属庐州。寿州置寿春、霍邱、盛唐、安丰等县。

北宋分属淮南西路寿州和庐州。寿州领寿春、安丰、六安、霍邱等县,州治下蔡(今凤台县城)。庐州领舒城县,州治合肥(今合肥市)。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军为县,升安丰县为安丰军,领原寿州境地,治所寿春。舒城县属庐州。端平元年(1234年)废六安县;景定五年(1264年)恢复六安县、升设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元朝,分属河南行省安丰路和庐州路。安丰路,领寿春、安丰、霍邱3县,治所寿春。庐州路领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县,治所合肥。

明朝,分属凤阳府和庐州府。凤阳府,领寿州和霍邱县。庐州府领六安州(六安县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县。

清朝初期,当时的全国第一大省为江南省,而现在的安徽就属于江南省的一部分。因江南省经济发达,人才济济,这让康熙皇帝甚是不安,甚至夜不能寐。于是,就在公元1667年对江南省进行拆分,设立了江苏省和安徽省,分属凤阳府、颍州府和庐州府。寿州属凤阳府,霍邱县属颍州府,六安州、霍山县和舒城县属庐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为直隶州,领霍山县。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寿州为寿县、六安州为六安县,连同霍邱、舒城、霍山三县均隶属于省。

六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六安籍开国将军(1955-1964年授衔,108位)

六安也是一座教育大市,其中的“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六安的淠史杭工程和六大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佛子岭水库、龙河口水库、白莲崖水库、磨子潭水库。为淮河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六安产茶的历史:

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评判佳茗名茶时说:“淮南:以光州为上,义阳郡、舒州为次,寿州下,蕲州(qi)、黄州又下”。他在这里很明确地将寿州茶列为当时名茶。六安,唐宋以来称盛唐县,属于寿州,古六安州包括今六安、霍山、金寨等县。虽然《茶经》中品评在淮南地区,寿州产茶比较差,但特别指出六安、霍山境内的茶与衡山产的差不多,可见唐时寿州已是茶产区。

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茶》中也提到“寿州霍山小团”,由此可见,唐代六安地区生产的是以饼茶为主,唐朝李肇(zhao)在《国史补》中说得更明确:“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 松赞干布时期,唐蕃贸易中茶叶成了重要的物品,饮茶风已传入吐蕃,寿州茶也已崭露头角,随着茶马交易,远销边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集解”里,谈到唐代名茶时,也在“楚之茶”中列有“寿州霍山之黄芽”。

到了宋代,六安茶叶发展很快,茶税征收日益增加,实行“榷茶之制(que)”,在各茶区设置6个榷货务和13个山场,官府对种茶的园户实行专门管理,以茶纳税。

“在淮南的蕲(qi))、黄、庐、舒、寿、光六州,官自为场,置使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寿州为全国重要茶叶贸易市场,霍山则是其中之一。寿州三场,曰霍山场、麻步场、开顺场。

湖北省《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官府曾在金寨的麻埠(现被xianghongdian水库淹没)、开顺设立茶站。当时大别山区设十三个山场收茶,而六安就有两个山场。宋仁宗嘉裕六年(1061),六安这个地方收茶山场又增加霍山和舒城王同两个山场。大别山区13个茶场收的茶占全国收购量的46.3%,而六安一带的4个茶场收购量又占13个茶收购量的29%,但这4个茶场茶叶销售收入却占13个茶场茶叶销售总收入的35%,可见六安茶叶的品质优于其他地方。

明代实行散茶,六安茶久负盛名。据嘉庆《六安州志》“茶贡”条记载:“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庭常进之品。”作为名茶上贡,且有一定数量的贡额,由六安知州上供至礼部。

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xian)’,皆茶之极品”,“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明·屠隆《茶笺》)“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质实佳。”

(明·熊明遇《罗岕茶疏》)“松萝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萝同。”六安茶味苦重,但品质属上乘。

(明·许次纾《茶疏》)“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六安茶是江北第一茶,很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广大地区的欢迎。

(明·徐岩泉《茶居士传》)“居士姓茶,族氏众多,枝叶繁衍遍天下。其在六安一枝最著,为大宗;阳羡、罗岕、武夷、匡庐之类,皆小宗;蒙山又其别枝也。”六安茶产量最大,传播最广,在明代是大宗。

(明·陈霆(ting)《两山墨谈》) “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正德二年(1506年)贬为六安州判官,正德四年(1508年)冬移知徽州府休宁县(),在六安仕官三载,亲历六安茶作贡茶的历史。六安贡茶,始于明朝初期,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朝共近五百年。

(清·刘源长《茶史》)“近以岕山茶为君,虎丘茶为相,六安、潜山茶为将。”六安茶堪与岕茶、虎丘茶、潜山茶相伯仲。

(清·张英《聪川斋语》)“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饱食最宜。”“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六安茶与武夷茶、岕茶齐名。

清·袁枚(1716—1797)在《随园食单》中提到六安产“银针、毛尖、梅片(指在梅雨季节选一叶、二叶制作的茶叶,又为了与尖芽区分开而得名)”.

此外,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中均写到六安茶。

据《六安地区志》记载,民国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六安产茶最多时候有达到4000多吨,而且还有不少外销。抗日战争后,由于安徽省政府迁入六安,交通受到封锁,jiashang在国民党统治下,粮价飞涨,茶叶滞销,茶粮价失调,茶农多弃茶兴粮,大批茶园荒废。到1949年,六安地区只保存茶园114004亩,总产量2352.3吨,很多名茶失传。

50-60年代六安也生产红茶,主要是出口苏联用于还外债,霍山、金寨苏口红茶厂,出口苏联外汇。

60-70年代萎缩时期。

80-90年代恢复名优绿茶,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六安瓜片,金寨翠梅等名茶。

六安产茶的历史悠久,历史上有很多文献资料记载,但是历史的六安茶说的并不是是现在的六安瓜片,因为六安瓜片的具体成茶年代并无史料可查。有人说400多年有人说100多年,这个可能还有待更多人的研究和证据确认。六安瓜片是六安茶里面的后起之秀。

有些文章中把六安茶等同与六安瓜片来说,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尤其不少文章中拿《红楼梦》里面的“不吃六安茶”来说六安瓜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angmengshe@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付款 微信【扫一扫】付款 支付宝【扫一扫】付款 支付宝【扫一扫】付款
上一篇 2021年4月2日 下午9:04
下一篇 2021年4月3日 上午12: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