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初创年代,谈六安瓜片的来源历史

关于六安瓜片的制作场所,什么时候制作,没有史料记载。六安瓜片的核心原产地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人,现在我也只能通过以前的文章和家里的老人初步理解。另外,本人知道的知识有限,文章有不恰当的地方请朋友们指正。

如今可以看到许多文章或宣传片将六安瓜片等同于六安茶,这一模糊概念无疑推动了六安瓜片茶的历史发展,各种名茶的竞争似乎都要打历史牌,与皇上无关或与贡茶无关似乎很难成为名茶。再加上茶很多时候都是作为礼的,送人一定要有面子,所以茶一定要有历史,有故事,有大师等等。

家乡的茶叶有历史,有文化是件好事,我们家的茶叶应该卖得更好(开玩笑)。拼凑的虚构历史经不起推敲,作为茶馀饭后的谈话也许可以,但茶友更需要的可能是安全的好茶。

谈起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必须提及几篇文章。1990年第三期发表的李传轼、杨启见的文章《六安瓜片成茶年代》;1997年第四期发表的李传轼、徐志明和孙自琪的文章《关于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1980年第三期合刊发表的庄维之的文章《六安瓜片史话》;1991年第二期发表的庄维之的文章《关于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一方面认为六安瓜片的创作有400年的历史,另一方面认为只有100年的历史。

李传轼的文章主要认为,六安瓜片的前身是梅片茶,创建于明末清初,清末民初改名为六安瓜片。六安梅片采自单片鲜叶,杀青后不揉捻,在熟锅中制成,干茶呈散片状。六安瓜片结合六安梅片和皖西大茶的工艺,干茶与瓜片相似,逐渐取代梅片,流行起来。六安梅片确实有史料记载。

——1684年,《江南通志》:六安州有小仙山,出茶名小仙春,是六安的极品。霍山有梅花片,是黄梅时摘的,色香两兼,味道稍薄。还有银针,丁香,松萝等名字。

-1750年,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8回:又是雨水炖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第42回:拿出一个紫砂壶,煮一壶梅片茶,第53回:聘娘用纤手在锡瓶里撮出银针茶,放在宜兴壶里,冲水,递给四老爷。

——1905年,《霍山县志》:货之属茶为第一…,至前志所载的诸名花色,如银针、雀舌则为茶萌者,梅花片、兰花头、松萝则为茶初放叶者,统名为小茶。

庄威先生的文章主要认为:六安瓜片=梅片=梅花片=霍山梅片茶=梅片茶是没有根据的。梅片曾经是六安瓜片的颜色等级。霍山梅花片、梅花片、梅片茶是干茶的一种名称。此外,根据霍山县1905年的记载,货物属于茶是第一位的……至于前志所载的名字和颜色,如银针、雀舌等。梅花片、兰花头、松萝等。根据霍山县志,统称为小茶,梅花片为小茶,六安瓜片采摘为一芽三四叶时,怎么可能被称为小茶?六安瓜片哪个茶名,虽然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六安瓜片、瓜片,甚至在产区内简称茶。解放前的茶庄也在茶箱或名牌上标有齐山云雾、云雾瓜片、齐山提片、梅片等,但从来没有听说六安瓜片叫梅片或梅片。

庄威先生还在当地了解了茶业的老前辈和当地茶农。根据他们的说法,六安瓜片成茶时间大概是1905年到1910年。后来很多关于六安瓜片创作的说法都来自庄威先生的文章。

庄维先生文章中关于六安瓜片制作的说法

一九○五年前后,六安州一家茶行的秤杆先生,把上等绿大茶的嫩叶摘下来,不要老叶和茶梗,叫做蜂翅。麻埠的一些茶行很快就被模仿了。请当地妇女挑蜂翅。随后,一家茶行将鲜叶直接去梗,并将老嫩叶分开炒制,品质超过蜂翅,即瓜片。

据老人说,片茶是在袁世凯成为皇帝(1915年)之前兴起的。袁世凯的妹婿祝愿四少爷住在鸳鸯窝里(洪甸水库淹没)。他的家人每年都送菊花茶到袁家,袁家嫌茶老。祝家便雇人将第一、二片嫩叶扳下,炒制烘焙送去,后形成瓜片。

至于六安瓜片的创作年代,似乎现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也许你能听到很多版本的故事。如今各式各样的茶都求早,许多早茶品种已上市,但本地品种尚未开始采摘,希望喝到正宗的本地品种茶,还是要耐心等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angmengshe@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付款 微信【扫一扫】付款 支付宝【扫一扫】付款 支付宝【扫一扫】付款
上一篇 2021年5月30日 上午9:53
下一篇 2021年5月30日 上午9: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